施工缝的设置和处理对防水性能的影响
发表人:admin 发表时间:2014-02-19 00:00:00 访问:0
混凝土在施工中,由于技术上或施工中的需要,或由多种客观条件的影响,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施工缝[ 1 ]。如在高层大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,一般底板厚度在1 m以上,方量大,应用输送泵及管道进行混凝土传输。同时混凝土坍落度较大,以12 cm 为例,一般其自由流淌距离为5 m~7 m ,为保证混凝土层与层之间不出现冷缝,必须事先进行周密考虑和组织,施工中往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或劳动作业时间较长,操作人员未对泵管及时装拆,待第二层混凝土再浇筑时,原先混凝土已凝结。在底板中的冷缝除对本身结构产生不利外,极容易引起该处出现渗水。
在地下室外墙或有抗渗要求的内墙,其水平施工缝是普遍存在的。按GBJ 0828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要求,施工缝的形式有4 种,即凹缝、凸缝、阶梯缝、平直缝(金属止水片) 。这些方法,都是通过延长防水路线而达到止水目的。通过几幢地下室施工实践,在地下室墙板(一般在承台面往上200 处~300 处) 留凹、凸缝、阶梯缝施工很难,原因是地下室墙板竖向钢筋较多,而且施工缝处混凝土支模一般采用吊模形式,实际施工中不易做到,而且起模时,也会破坏该处混凝土的整体性,并给清理工作带来困难,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,墙板施工缝以平缝为好。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,达到初凝前用木蟹抹平,抹出麻面,并通过设置止水片,这样就延长了防水路线,浇上层混凝土时,先用相同配比砂浆接一下,再浇筑。这样不仅大大简化了施工,同时增强了新老混凝土粘接面的强度,并达到较好的防止渗漏的目的。